> 文章列表 > “竹杖独铿铿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竹杖独铿铿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竹杖独铿铿,这句听起来很有画面感的诗,你是不是也好奇它是从哪儿来的呢?”

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陈淳的《分水岭》,诗中描绘了冬日跋山涉水的场景,蜡鞋瑟瑟,竹杖铿铿,寒气逼人,让人仿佛置身冰雪世界。诗人心中渴望一杯热酒的慰藉,却也只能在这严寒中前行。

为什么古人总爱提竹杖?这跟咱们现在拄拐杖有啥不一样?竹杖不仅仅是个行走工具,在诗人眼里,它更像是精神寄托,是坚韧不拔品格的象征。

你有没有过在困境中仍要前行的经历?就像诗中的“竹杖独铿铿”,外表看似孤单,实则内心坚定。古人用一根竹杖撑起精神世界,咱们 modern people 倒是不妨学学这种坚韧,再配上点现代装备,让心灵和肉体都能走得更远!

“竹杖独铿铿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竹杖独铿铿”出自宋代陈淳的《分水岭》。

“竹杖独铿铿”全诗

《分水岭》

宋代 陈淳

宝贝山前去,琼瑶世界行。

蜡鞋穿瑟瑟,竹杖独铿铿。

冻色迫毛窍,寒光射眼睛。

酒亭何处认,速欲一壶倾。

《分水岭》陈淳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《分水岭》是宋代诗人陈淳的作品。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、诗意和赏析:

宝贝山前去,琼瑶世界行。

蜡鞋穿瑟瑟,竹杖独铿铿。

冻色迫毛窍,寒光射眼睛。

酒亭何处认,速欲一壶倾。

诗词通过描绘一幅冬日行走的景象,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感受。诗中所描述的场景是作者前往宝贝山的途中,他步行穿过琼瑶世界,脚踩着蜡鞋发出寒冷的声音,手持竹杖发出清脆的声响。冰冻的寒气渗入毛孔,寒冷的光芒刺痛眼睛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作者忍不住渴望能够找到一处酒亭,倾倒一壶美酒来取暖。

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,表达了作者对冬日寒冷的感受和对温暖的渴望。作者选用了寒冷的气候和冰雪的景象,以烘托出冬日的严寒和荒凉。蜡鞋穿行、竹杖敲击的声音以及冻色和寒光的描绘,增强了读者对严寒环境的感知。最后一句诗中的酒亭和倾酒的愿望,则表达了作者对温暖和愉悦的渴望,同时也透露出对人情味和人文关怀的向往。

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表达,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冬日的行走场景,让人们感受到了冰雪世界的寒冷与凄美。同时,诗中所蕴含的对温暖和快乐的追求,以及对人情味的向往,使得这首诗词更具有情感共鸣的力量。

旅途日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