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干戈况复尘随眼”的出处是哪里
哎呀,杜甫这小子,写起诗来真是让人又敬又怕!你看这句“干戈况复尘随眼”,表面上看是抱怨战乱让他眼花缭乱,实则是偷偷在炫耀自己的洞察力,仿佛他是那个时代的“预言家”!
这让我想到,现在的我们是不是也该有点“杜甫精神”?比如,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,能不能也像他一样,既保持清醒的头脑,又能用智慧的文字表达出来?
不过,话说回来,杜甫也是个人,也会有情绪啊。他不是神,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诗人。我们从他的诗中,也能感受到他对战争的痛恨,对和平的渴望。这不就是我们今天也需要的“正能量”吗?
所以,下次当你面对困难时,不妨想想杜甫,想想他如何在乱世中坚持自己的信念,写下了那么多感人的诗句。也许,你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力量!
最后,别忘了,全国邮编查询的链接也在这里哦,或许在写诗之余,查个邮编也挺有趣的~
“干戈况复尘随眼”出自唐代杜甫的《寄杜位(位京中宅近西曲江。
“干戈况复尘随眼”全诗
《寄杜位(位京中宅近西曲江,诗尾有述)》
唐代 杜甫
近闻宽法离新州,想见怀归尚百忧。
逐客虽皆万里去,悲君已是十年流。
干戈况复尘随眼,鬓发还应雪满头。
玉垒题书心绪乱,何时更得曲江游。
作者简介(杜甫)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