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 文章列表 > “方其梦时了非无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方其梦时了非无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方其梦时了非无”的出处是哪里

"方其梦时了非无"这句话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《六观堂老人草书诗》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当我们在梦中时,虽然看起来是虚无缥缈的,但实际上并不是真的没有。

全诗解读

苏轼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富有哲理的语言,描述了事物与梦境的关系。诗中提到“物生有象象乃滋,梦幻无根成斯须。方其梦时了非无,泡影一失俯仰殊。”这里的“方其梦时了非无”就是本句的核心观点。

相关问题

1. 苏轼的《六观堂老人草书诗》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富有哲理的句子?

2. 你有没有经历过梦境与现实交织的时刻?你是如何理解这种体验的?

相关答案

1. 除了“方其梦时了非无”,苏轼的《六观堂老人草书诗》中还有“清露未晞电已徂,此灭灭尽乃真吾。云如死灰实不枯,逢场作戏三昧俱。”等句子,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。

2. 我记得有一次在半梦半醒之间,感觉自己既在现实世界,又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梦境中。那种感觉很奇妙,好像整个世界都变得模糊起来,但又无比真实。我理解这种体验为心灵在现实与梦幻之间的自由穿梭,是一种超越现实与虚幻的境界。

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,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这首诗,以及他在诗歌中传达的哲学思考。

“方其梦时了非无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方其梦时了非无”出自宋代苏轼的《六观堂老人草书诗》。

“方其梦时了非无”全诗

《六观堂老人草书诗》

宋代 苏轼

物生有象象乃滋,梦幻无根成斯须。

方其梦时了非无,泡影一失俯仰殊。

清露未晞电已徂,此灭灭尽乃真吾。

云如死灰实不枯,逢场作戏三昧俱。

化身为医忘其躯,草书非学聊自娱。

落笔已唤周越奴,苍鼠奋髯饮松腴。

剡藤玉版开雪肤,游龙天飞万人呼,莫作羞涩羊氏姝。

(六观,取《金刚经》梦、幻等六物也。

老人,僧了性,精于医而善草书,下笔有远韵,而人莫知贵,故作此诗。

作者简介(苏轼)
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